
在办理涉及走私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的案件时,我们时常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会直接参照“20吨、100吨”或“20万、100万”这样的数量或价值标准,来判断行为是否构成“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不少案件中被广泛引用,甚至成为一些办案人员定罪量刑的关键参考依据。但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这些标准究竟适用于哪些类型的货物?是否也适用于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货物?
从行政管理角度看,“禁止进出口”与“限制进出口”本就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完全禁止,后者则是附条件地允许。两者在政策出发点、监管方式上并不相同。那么,在刑事处理上,是不是也应有所区分?这是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司法解释。2014年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确实明确指出,走私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的行为,可以按照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物品的罪名来定罪处罚。
但在这份解释中,对于限制类货物是否有明确的数量、价值等定罪量刑标准?是否明确提出可以直接套用禁止类货物的“吨数”“货值”等判断依据?
从文本来看,司法解释中列明“20吨”“100吨”或“20万”“100万”的标准,出现在关于机动车、旧机电产品等国家明令禁止进出口物品的条款当中。这是否意味着,这一标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明令禁止”的类别?是否可以不加区分地套用于“限制类”物品?这是第二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回到案件层面,在一些涉及出口管制、许可证管理、两用物项等限制类货物的案件中,被走私的商品本身并未被国家明令禁止,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允许出口。面对这样的情形,是否可以直接引用禁止类货物的标准来衡量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应当承担的刑责?是否应该考虑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理?这是第三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我们理解司法解释的制定往往追求统一性、操作性,但也要看到,实际案件中涉及的行为类型、物品种类、情节轻重可能千差万别。是否有必要在未来的法律或司法解释中,进一步明确区分不同类型货物的定罪量刑标准?这是第四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在此,我们并不急于下结论。只是想抛出一些问题,希望相关案件中的从业者、家属,能对量刑标准的适用有更多理性理解。
刑法的生命在于逻辑,而司法的价值,也在于能够回应多样化的现实场景。
首发:微信公众号“陈俊杰律师团队”
公司决议下次,股东是否打赏的卡死了肯德基阿里
北京市炜衡(南通)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海关事务业务部主任
南通市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委员
南通市律师协会公共法律服务委员会委员
国家三级律师
执业领域:公司/商事 国际贸易 刑事辩护 争议解决
思想共享 知识变现
点读是点睛网APP中的一款全民学法的人工智能(AI)新产品。它能“识字”和“朗读”,它使“读屏”变“听书”,解放读者的眼睛和颈椎。它使“讲课”变“写作”,解放讲师的时间和身心。
在点睛网PC或APP端注册,登录点睛网PC端个人后台,点击“我的文章”,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文章。当第一篇文章通过编辑审核后,即成为点睛网的正式作者。
作者在点睛网个人中心发布文章,编辑审核合格的才能呈现给读者。作者只能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不能发布或转发他人的文章。更不能发布有违法律法规、政府规定,或公序良俗、文明风尚、社会和谐等文章。
作者文章上传后,编辑将在工作日最晚不超过24个小时、非工作日最晚不超过48个小时内完成审核。审核未通过的,说明理由。文章评论的审核,参照以上周期。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
本网服务属虚拟电子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退费程序复杂且成本畸高。所以, 一经购买成功,概不支持退费请您理解。谢谢!